2025年10月05日 星期日 农历八月十四 |
公众号
小程序
今日热点
谷爱凌冲金!羽生结弦亮相!
时间:2022年02月08日
  2月8日,北京冬奥会将在8个项目产生10枚金牌。最引人关注的依然是谷爱凌。尽管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不是她的强项,但不排除逆袭夺金的可能。期待在决赛中她能有更好的发挥。   另一“高热度”是日本花滑男单选手羽生结弦,他将在今天上午亮相。为在该项目上夺金,实现1994年来首个冬奥会三连冠,羽生结弦放弃了团体赛,全身心投入到单人滑中来。此外,女子冰球同样看点十足,对阵双方是世界排名前两名的顶尖强队美国队和加拿大队,她们将上演本届冬奥会的第一次交锋,这场比赛堪称决赛的预演。   速度滑冰赛场,我国年轻小将宁忠岩将在男子1500米比赛中登场。22岁的宁忠岩,本赛季世界杯斩获3金2银。虽然这是他首次参加冬奥会,大赛经验略显不足,但仍有望冲击该项目的奖牌甚至是金牌。冰上另一枚金牌来自冰壶混双。   8日即将“诞生”的10枚金牌中,有8枚来自雪上比赛,分别是: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冬季两项男子20公里个人;男、女平行大回转(资格轮、1/16决赛、1/8、1/4、半决赛、决赛);高山滑雪男子超级大回转;女子单人雪橇;越野滑雪男、女短距离自由技术决赛(资格轮,1/4决赛,半决赛,决赛)。其中,我国选手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比赛中的表现最为值得期待,吉林省选手毕野、臧汝心和马清华将分别参加男、女平行大回转、越野滑雪女子短距离自由技术决赛。   
电视剧《人世间》主创系列访谈之编剧王海鸰:细腻刻画人性之光,绘就美好温暖底色
时间:2022年02月07日
  1月28日,现实题材当代大剧《人世间》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正式开播,引发观众关注与热议。此前,记者曾采访了主创团队,包括该剧的编剧——知名作家、编剧王海鸰,今天,就来听听她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   王海鸰曾执笔《中国式离婚》《大校的女儿》等作品,对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和家庭观念有着深刻的认识,尤为擅长呈现这些观念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张力。她表示,中国人近50年来经历艰难探索和不懈追寻,实现民族复兴和个体发展,是非常值得书写的一段历史。尽管科学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但人心的变化微乎其微,那些一代代流传的美好品质,拥有着穿透时光的力量,《人世间》的剧本力求通过朴素的白描手法,真实地展现出人物的生活细节和内心中坚韧、善良的品质,引发当下观众的情感共鸣,引导他们向善、向上,既温暖身边的人,也成为更好的自我。   导演李路回忆当初请王海鸰担任编剧的经历时曾说,剧组也咨询过著名编剧周梅森(《人民的名义》原著作者)和著名演员陈道明,“我分别问的,结果两个人都说王海鸰。我觉得确实合适,不论是经验,还是女性视角,都能做一些梁老师小说之外的事情,能够读懂《人世间》里讲到的人和事。”李路还表示,王海鸰是生活剧创作领域的高手,“她其实不太喜欢改编别人的作品,只告诉我先回去读读原著。过了个把月,才最终决定接下改编工作。她和梁晓声也很熟,知道这部小说的分量,可以说是怀着一份敬畏心在创作。”   电视剧《人世间》改编自著名作家梁晓声同名小说,曾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首届吕梁文学季“吕梁文学奖”。早在小说出版初期,腾讯影业与李路导演共同选择决定拍摄,并获得了《人世间》长达8年的影视改编权。《人世间》出品人,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程武表示:“能获得梁老师的版权授权,深感肩上的责任和重担,我们希望联合最优质的创作力量,共同打造一部兼具收视和社会影响力的现实题材力作。”   小说故事基底夯实,改编难度也不言而喻。王海鸰坦言,这是她从业以来改编难度最高的作品,已记不清改过多少稿,其中经历了很多困难,但因为被原著各类人物命运走向所吸引,并对那个年代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十分感兴趣,以及与合作团队保持高度共识等原因,她欣然接受邀请,坚守自己的第一直觉“以我之眼见,写我之感受”,终于用两年半的时间创作出了这部长达58集的《人世间》剧本。   《人世间》在宏大叙事的基础上,又致力于采用贴近普通人、贴近生活的细腻视角,在每个人的家庭观念、婚姻爱情乃至日常生活上,以真实生活的肌理感还原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用“平凡”见证“不平凡”。剧集全方位展现了知青岁月、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但这些“大事件”最终都是通过发生在周家人身上的“小故事”折射在观众面前。对于当今的观众而言,这样的讲述方式不仅更加贴近真实,更能引发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共情。通过一个个普通人在大时代下始终如一的顽强精神和温暖力量,《人世间》试图传达向善向美、乐观拼搏的时代面貌,彰显中国人的善良底色。   在改编过程中,王海鸰表示自己也是侧重写好每个“小家”的故事,“虽然没有特意发挥我的强项,但是这个强项融在我的血液里了,它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王海鸰说,全剧创作过程中,无论是哪个环节都特别注重细节,“假如说宏观是一个大的骨架,那么细节就是骨架上的血肉。”王海鸰认为,剔掉了血肉的骨架大同小异,能显出美丑高下、百态千姿的唯有血肉之躯,而能让剧本情节合理、人物有血有肉的,唯靠文学。好的戏剧架构与好的文学呈现之有机结合,便是好的电视剧本。当然剧本的文学和小说的文学同也不同。相同在于,注重人物刻画;不同在于,刻画方式。   王海鸰笔下打动人心的,并不是这些看似专业的背景,而是真实的情感和“代代相通”的人性。如何让这部体量庞大、时间跨越较长的年代戏,也能吸引年轻观众?面对这一问题,王海鸰也给出了独到见解:“你觉得《甄嬛传》《红楼梦》是人们接触过的吗?即便没有接触过,也是喜欢的。这部剧会不会受欢迎,要看剧中写没写出来人,有没有人性,人性不分年代、不分古今中外,其变化微乎其微。观众如果不喜欢那就是没写好,要是写得好,肯定会喜欢的。”   在采访的最后,王海鸰被问及自己笔下的剧中人物哪位最打动她,为其投入的感情最多,最能引发心灵共振?王海鸰笑着说:“三兄妹我都挺喜欢的。弟弟的特征就是全力顾小家,顾爸妈,而大哥则是顾大家,顾全体,顾人民的利益。这两种人都是社会生活中特别重要的存在。毕竟要是不顾小家的人不行,小家维护不好不行,要没有人照顾整个集体大家也乱,我都很喜欢。”
“冰墩墩”为何可爱可亲?
时间:2022年02月07日
  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吉祥物“冰墩墩”成为最受欢迎的“明星”。   运动员喜欢和“冰墩墩”一起合影;冬奥村里,抱枕等相关产品令人爱不释手;“你有‘冰墩墩’吗?”成为春节新的流行问候。有人说,“冰墩墩”成了北京冬奥会最好的形象大使,回家时一定要带上一个。   “冰墩墩”吸引人之处,首先来自它憨态可掬的模样。其造型将熊猫形象与冰晶外壳相结合,灵感源自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流动的色彩线条,象征着冰雪运动赛道。充满现代感和科技范儿的设计,传递着中国神韵,也表达着奥运之美。   别看“年纪不大”,“冰墩墩”已经见过“大世面”:曾随“嫦娥五号”一起上九天揽月,又随“天问一号”着陆火星;见证着冬奥筹办的脚步,也见证着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手掌上,还有个红色的爱心图案,表达着对所有冬奥选手的欢迎。如此“有温度”的细节,难怪大家都喜欢。   小小的“冰墩墩”,散发着大能量。在冬奥会的舞台上,可亲可爱的形象,表达着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也在传递着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大型赛事的吉祥物,往往以生动的拟人化形式,向世界展示举办地特色,成为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到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无不受到世界各国宾客的欢迎和喜爱。   小小的“冰墩墩”,发挥着大作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往,体育大赛有着独特的优势;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体育大赛是重要的桥梁。从会徽到吉祥物,从奖牌到体育图标,北京冬奥会的系列设计,无不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多姿多彩,展示着一个面向世界、生机勃勃的当代中国形象。   小小的“冰墩墩”,承载着大使命。当每个获奖运动员举起它,向无数关注的目光致意之时,“冰墩墩”所代表的亲和与热情、友好与自信,也在向世界讲述着一个真实可信的中国。
刷新认知!我国科研人员首创“永不融化的冰雪”
时间:2022年02月07日
  北京2022年冬奥会已经开幕,冰雪运动的热度也在持续升温。   推广冰雪运动,就要有冰。不过,自然状态下的冰雪,升温后就融化,水淅淅沥沥,叫人烦恼。人工搭建冰场,则需建排水系统、砂砾层地基、加热水泥层等,工序复杂,可移动性较差,成本较高。   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教授张凯团队研制出了一种新型材料——凝胶冰雪。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永不融化”。   近日,在中国科技馆,张凯团队制备的凝胶冰雪冰板在“科技冬奥”主题展上亮相。展台不大,但吸引了不少路过的观众。大家出于好奇,就会伸手摸一摸。小朋友特别喜欢,半个身子扑上去,大叫着:“凉的,凉的,还滑滑的!这是冰呀!”   凝胶冰雪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成分是水,所以,它具有与自然冰雪几乎相同的视感和触感。   其实,常温状态下的凝胶冰雪,是一种水凝胶材料。它摸起来的质感和果冻相近,但力学性质更好。你用手戳一戳,就能看到它表面陷下去一小块,又马上回弹。你能压它,能拽它,还能把它卷起来——就像卷毯子一样。在中国科技馆展出的凝胶冰雪所制成的冰板   不融化的奥秘藏在一种亲水的高聚物网络中。这种网络的设计、制备都大有讲究。它由多种材料通过化学手段进行聚合反应形成,根据需求的不同,高聚物网络的用材、形状、交联方式也不同。在没有高聚物网络时,升温后,冰晶会融化成水;但加入高聚物网络后,融化后的水,也被牢牢锁在网格之中,无法逃脱。这样一来,即使升温,水凝胶依然能保持形状的完整——它介于液体和固体之间。其实,我们熟悉的面膜、退热贴等,都是水凝胶。   制作凝胶冰雪时,张凯团队特意选择了生物相容性材料,无毒无害,自然环保,人也可以尽情与它亲密接触。   给水凝胶加上一层自制冷装置,就能做出冰板、冰墙。升温时水不滴落,可以用于制作精美浮雕——这是世界上现有的唯一可长期在冰上保存浮雕的技术方案。在科技馆中展出的冰板上,就雕刻着“城楼”和“雪花”。虽然摸的人不少,但图案的形状一直保持清晰。项目负责人张凯在介绍凝胶冰雪   若在城市中做小型“冰雪嘉年华”,凝胶冰雪也易于携带和安装。常温下,可以把它卷起来,到了地方,垫上一层冰板,加上制冷机组,就能让它摇身一变,成为不融化的小型冰场。   凝胶冰雪能提供仿真冰无法比拟的真实冰雪体验感。而且,其原材料价格低廉,制备手段简单,无需昂贵的大型仪器,且使用过程中易于维护,成本相比人工造冰技术可大幅降低。   还有更多有意思的应用。   比如,做冰雪主题的咖啡厅。凝胶冰雪制备的凝胶冰杯、冰碗,不融化、不失型,韧性强,不易摔碎,还能重复使用。想想看,顾客拿上一只精美的冰杯,倒入热腾腾的咖啡,咖啡降温了,冰杯则因升温变得软糯Q弹,倒是很具有网红打卡点的潜力。   还能在材料上继续“整活”。凝胶冰雪可引入具有光、电、磁等特性的元素,可实现功能化设计,比如让它发光发亮,或者做成冰箱贴。孩子们在体验常温下的水凝胶材料质感   张凯教授带领的凝胶冰雪团队,属于北理工宇航学院力学系波动力学团队,整个团队主要研究的是航天和水下大型装备的减震降噪问题。几年前,他们开始研究水凝胶,主攻方向是将它与声学结合,研发面向海洋装备和面向医学的先进声学材料。例如,像做B超时涂抹在人皮肤上的耦合剂,也是一种高分子水凝胶。团队研发的新型水凝胶,能让病患体验更好,B超成像更清晰。“水凝胶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材料,未来在很多领域都能大显身手。”张凯说。   不过,将水凝胶和冰雪结合,在世界范围内,还是首创。张凯还记得,四年多以前,他收到了学校发来的邮件,鼓励教师们积极发挥研究优势服务北京冬奥会。张凯觉得,作为北理工这所具有科技报国光荣传统的高校的科研团队,该为推广冰雪文化助力。2008年,张凯曾在现场看过北京奥运会110米栏的比赛,奥运氛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我就想找到一种方法,让更多人接触冰雪,爱上冰雪,感受冰雪文化。”   团队期待着,这种不融化的冰雪,能将冰雪的魅力,带给更多人。
王濛的解说连上7个热搜:“我的眼睛就是尺!”
时间:2022年02月07日
  5日晚,中国短道速滑混合接力队拿下本届冬奥会中国代表团首金,全网沸腾。王濛因为在和黄健翔搭档解说本场比赛时妙语频出,一连上了7个热搜,宝藏奥运冠军段子手藏不住了!   这是王濛的“解说首秀”   在决赛两分多钟时间内   她一直很亢奋 “这个起跑也不错啊。   起速哦!   就是全力地滑!   非常好啊!   放开圈,稳住!”   在武大靖冲过终点后   王濛拍着解说台说“肯定赢了,首金诞生了!   我的眼睛就是尺,   不用看回放了!”   洪亮的声音   能“贯穿”整个演播室   在当晚其他比赛中   王濛还有“唠嗑式解说”   “43秒472这个成绩真不快,   是不是觉得我在‘凡尔赛’?   真的不快!”      其实2月5日下午   王濛就因   预测中国队有实力冲击首金   上了热搜   为何能作此判断?   用她自己的话说 “我就是干这个的!”      王濛曾获得4枚冬奥会金牌   至今仍是中国短道速滑的“神话”——   2006年都灵冬奥会   获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冠军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   获短道速滑女子500米、   1000米、3000米接力冠军是中国短道速滑历史上   第一个“三冠王”   也是迄今为止   中国获得冬奥会金牌最多的选手   不仅如此   王濛还有一双   全金色的冰刀   ↓↓↓      这是只有世界锦标赛全能冠军   才能拥有的金鞋   如今   王濛是黑龙江省   冰上训练中心教练员   在2月2日   北京冬奥公园火炬接力现场   她是第一棒火炬手     还想听王濛的解说?   盯紧中国短道速滑队的比赛   一起收获快乐!
0.0518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