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市永吉县广袤的黑土地上,九月丰家庭农场的水稻试验田宛如一块巨大的调色板,1700多个水稻品系在这里竞相生长。农场负责人肖建波,这位与土地相伴三十余载的“老农人”,近日被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授予 “吉林大米十大制米工匠”殊荣。从乡土专家到全省十佳,肖建波用科技为笔,以黑土为卷,书写着新时代农业的创新答卷。
科研平台扎根黑土 良种培育筑牢根基
2016年,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试验站在九月丰家庭农场挂牌成立,进一步筑牢良种培育的根基。彼时的肖建波已深耕田间二十余载,深知“好种子是丰收的底气”。试验站配备智能催芽车间、自然风烘干塔、种子保鲜库等先进设施,形成集科研、中试、推广于一体的创新体系。几年来,肖建波带领团队试验示范水稻品系、品种,筛选出隆优619、隆优649等优质品种,并通过国家审定,为水稻种植提供了更优质的选择。这些良种不仅在试验田表现优异,更通过“试验田—大田”直通机制,推动周边万亩农田实现品种升级。
功能稻米精准发力 健康理念引领变革
面对消费升级,肖建波敏锐地捕捉到市场对功能米的需求。他带领团队聚焦“从吃饱到吃好”的转变,开发出九月翡翠、九月黑香糯、九月胭脂、九月软香、九月黑铁、九月紫香等特色稻米品种。这些稻米营养成分高,富含膳食纤维、花青素、钙、铁、锌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其中钙、铁、锌含量是普通稻米的几倍至十几倍。此外,农场还研发出适合三高人群的低糖低脂稻米,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健康需求。研发过程充满挑战:首批高钙米因口感粗糙市场遇冷,团队引入食味值检测仪,历经137次配比调整,最终培育出食味值达85分的九月软香。如今,功能米已形成母婴营养系、老年健康系、特殊膳食系三大矩阵,售价较普通稻米高出5-8倍,成为高端市场的“宠儿”。
肖建波的科研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农场的经济效益,也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增收致富。通过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周边农户纷纷采用农场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实现了增产增收。此外,农场的科研创新成果还推动了吉林大米产业的升级发展,提升了吉林大米的整体品质和品牌形象。
智慧农业重塑生产 生态循环提升效益
走进九月丰农场,科技感扑面而来: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虫情动态;无人收割机按预设路线精准作业;稻蟹共生区实现“一水两用”,化肥用量减少40%。肖建波构建的“智慧农场”模式,让传统农耕焕发新生机。智能育秧区的60栋温控大棚,通过补光系统保障秧苗均匀生长;秸秆加工成饲料直供乳业,牛粪经无害化处理还田,年消化秸秆3000吨;稻渔共生区里,蟹苗在稻荫下蜕壳,鱼群在循环水道游弋,形成立体生态链。这套体系使亩均效益突破万元,农场获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其“云端种田”模式已在吉林省17个县市复制推广。
三产融合延伸链条 惠农富民共享红利
肖建波深知,现代农业的核心是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他创新“村企合作”模式,通过“土地入股+技术托管”带动50户脱贫户年均分红4000元,安置300名农民转型为“农业产业工人”。农场打造的研学基地、稻田庄园、加工中心,形成完整的三产融合闭环:研学学生通过VR体验“一粒米的旅程”;游客在稻画迷宫拍照,品尝九月紫香饭;低温碾磨的稻米直供“袁氏国米”连锁店,碎米酿造的清酒出口日韩。这种“农田变场景”的模式,使农场年接待研学学生2万人次,农旅带动周边民宿增收300万元,真正实现了“造血式”乡村振兴。
政企协同打造品牌 吉林大米走向全国
“从品牌打造到标准制定,粮储局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谈及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支持,肖建波充满感激:在“吉林大米”品牌矩阵战略下,粮储局不仅指导建立功能稻米质量标准体系,更通过农博会、省外推介等平台强力推广。“被评为‘吉林大米十大制米工匠’,这份官方认可让我倍感责任。”肖建波说。如今“袁氏国米”品牌依托科研优势,打造从种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农场获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在粮储局推动下,吉林大米分级分类体系日益完善,功能稻米作为市场新宠,正重塑“吉林大米”科技、健康、高端的品牌形象。
作为永吉县九月丰家庭农场的杰出农场主,肖建波自1992年从事农业至今已有30多个年头。多年来,他凭借对大米产业的深刻理解与不断追求,引领农场在科研创新、品种改良、品质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以卓越的领导力和市场前瞻性,推动了农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为吉林大米产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位脚沾泥土的全国十佳农民身后,是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坚实支撑;在他脚下,是覆盖五千亩的智慧农田;在他眼前,是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图景。这片黑土地正见证着一位新农人用科技与匠心讲述的中国粮食故事。从田间地头到实验室,从粮仓到餐桌,肖建波正用初心和坚守,书写着中国现代农业的未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