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社会科学普及方面的重要作用,长春市图书馆按照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下发的《2024年吉林省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的通知》要求,在6月18日至25日期间开展了以“凝聚社科力量 建设文化强省”为主题的2024年长春市图书馆社会科学普及周系列活动。
活动期间,共开展6类19项活动,其中专题讲座1项,现场咨询1项,展览展播10项,线上宣传5项,亲子活动1项,特别策划活动1项,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覆盖范围广泛,受众群体众多,反响良好。
一、特别策划“知识穿透高墙 阅读重识人生”
长春市图书馆携手长春市司法局送书进高墙文化志愿服务。为教育引导服刑人员多读书,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长春市图书馆携手长春市司法局,为服刑人员送上一份文化大礼包。精心挑选了近500册期刊、图书,其中有《法律与生活》《政府法制》等法制类专业期刊,也有《纪实》《看世界》《中国新闻周刊》《特别关注》等政治类期刊,更有中国民法典等法律书籍及部分心理学书籍。希望通过阅读能够引导服刑人员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提升人文素养,便于走出“高墙”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专题讲座科学普法助老
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如何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更多人群的关注。为此,长春市图书馆“城市热读”公益讲座特别邀请吉林大学法学院李海平教授解读了《长春市养老服务条例》。讲座中,李海平教授系统地为大家解读了条例出台的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以及养老服务设施规划与建设等,受到读者的欢迎与好评。
三、线上宣传,便利高效,传播更广
长春市图书馆凭借其强大的资源优势,通过线上渠道开展了受众面广,传播效率更高的文献宣传推介活动,利用公众号及视频号进行传播推广。
“开新荐读”市图新书精选书单系列活动以“阴晴风雨 人生皆是好光景”为主题,挑选了《苏东坡和他的世界》《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不朽的落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等10部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提名奖的优秀作品进行线上讲解推介,同时在每期书单中挑选一本图书由馆员或读者化身“领读人”来诠释图书、分享心得,制作阅读推广专题视频在公众号、视频号中发布,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便于传播,全方位地获取知识,体验阅读的快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见证,蕴含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长春市图书馆利用长图小树苗微信公众号以“凝聚社科力量 建设文化强省”为主题,围绕传统文化为小读者们推荐了《中国皮影戏》《名画里的二十四节气》《了不起的中国建筑》三部优秀读物,与小读者们一起品鉴中华瑰宝,领略大美中国,百余名小读者受益。
有声阅读因为能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携带方便等优势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之一,在此次科普周期间,长春市图书馆利用网络平台推出“阅HUI长图 听‘荐’好书”有声电台系列活动,将长春市民荐书大赛的优秀作品及经典优秀图书等,制作成音频进行宣传推广,让书香透过声音得到广泛传播,吸引了15000余听众收听。
四、文献展阅发挥阅读影响力,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文献展阅是依托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开展的阅读内容推荐活动。为了让科普工作落到实处,有效助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长春市图书馆策划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文献展阅活动,共展出图书及期刊三百余种、千余册。包括“探索知识海洋,领略科学魅力”——图书展阅、“阅美文年选,墨香润心田”——图书展阅、第十九届文津奖获奖作品展阅、《书•棋来了》棋艺主题图书展、“破解幸福密码,轻疗愈”健康类图书展阅、“品流金岁月 展银龄风采”优秀老年期刊专架展、“与时代同行”时事政治类期刊文献展等等,用丰富的主题及内容吸引广大群众参与,以增强公众对科学的关注和认知,感受科技的进步。
五、展览、展映多措并举,涵养城市文化生活
科普周开幕式当天,长春市图书馆作为吉林省科普基地之一,受邀到达活动现场为群众发放科普资料,展示科普成果,解答市民咨询。我馆在2018年出版发行的《长春市图书馆藏古籍善本图录》受到了市民们的欢迎,无论是书的内容、配图还是版面设计,都让大家爱不释手,纷纷拍照留影。此次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反响热烈,为书香长春的构建和文化吉林的打造做出了积极贡献。
科普宣传周期间,由长春市图书馆主办、神州共享(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的“方寸之间话端午——邮票里的端午故事展”在市图书馆二楼文化展厅展出。活动通过一张张小小的邮票,让市民感受中国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活动展出了一百多年来发行的风格各异的纪念邮票数十套,接待读者1135人次。展览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起到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民俗知识的作用。
同时,在科普周期间,长春市图书馆还开展了文艺观影活动,播放影片《我们俩》,该片获得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并获得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等。
未来,长春市图书馆将继续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创新传播方式,健全设施设备,建立更便捷更广泛的传播平台,高质量推动社科普及工作,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文化强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