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意见(二)】
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意见(三)
43.完善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高质量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引领国土空间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健全规划体系,提升规划质量;完善规划协调衔接机制,健全规划管理制度,构建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充分发挥规划对财政、金融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引领、导向作用。
44.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健全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稳定企业现有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渠道;依法纠正就业歧视现象,保障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利;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活动,多渠道开展分类帮扶,有针对性地扶持自主就业。45.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制定完善促进消费升级的政策支撑体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汽车、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家政等重点服务领域加快发展;培育重点领域消费细分市场,促进实物消费提挡升级,推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持续开展全省消费环境指数测评研究,加强消费教育和信息引导,营造良好消费环境。46.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贯彻落实《政府投资条例》《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完善政府投资决策机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持续改善企业投资管理,全面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创新服务管理方式,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47.构建粮食安全和战略资源储备体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完善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加大国家推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和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决策部署的落实力度;加强粮食和物资储备重大项目建设;实施科教兴粮兴储,推进仓储智能化;建立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省级管理平台,健全储备分级动用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培训和实战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48.健全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机制。优化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建立完善经济形势分析研判长效机制,加强部门间横向协调和省、市、县三级联动;健全监测预测预警会商机制,及时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重大变化做出预警,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健全政策储备机制,及时研究出台稳增长预调微调政策;建立健全政策评价和调整机制,及时进行预调微调;加强重大改革发展政策解读,大力宣传经济发展新成效,进一步稳定企业家预期,增强投资信心。49.进一步优化财税事权。持续推进各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深化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合理确定财力管理权限。50.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进一步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推进建设项目支出标准,逐步形成规范科学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加快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规范各级财政预算和部门预算管理,强化项目储备和预算约束;深入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工作,推动市、县基层预算信息公开;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加强绩效评价管理,切实应用绩效评价结果。51.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健全各级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应急处置预案,强化政府债务风险管控,严格控制在法定限额内举债政府债务;完善年度债务风险管控指标与举债额度相挂钩机制,精准测算、合理分配市、县年度新增债务限额,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扩大政府债务融资规模;加快债券拨付使用进度,提升债券资金使用效益;执行政府隐性债务定期报告制度,坚决遏制新增政府隐性债务。52.深化税收制度改革。逐步推进完善省与市、县消费税等税种收入划分改革,推动构建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税管理制度;完成非税收入项目征管职责划转;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地方税权,稳步推进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等地方税、直接税体系调整政策,优化税制结构,落实中央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各项工作;加快涉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增加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税源。(十四)贯彻国家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和金融监管协调53.建立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强化资本约束理念,促进金融与经济相适应;制定吉林省地方金融监管条例,规范“7+4”地方金融业态监管;加强资本市场审慎监管,强化现场和非现场检查,持续做好上市公司、新三版挂牌公司、非上市公众公司、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中介机构等日常监管,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发展。54.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充分发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吉林省)作用,促进金融监管协调;开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监测,开展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和落实存款保险制度;着力推动股票质押、债券违约、私募基金、两融等重点领域风险的防范化解,维护我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55.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做好省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布局项目和联合基金项目指南征集、编制发布、评审管理等工作;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的导向作用,吸引和集聚全国优势科研力量,促进跨区域协同创新,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设立企业联合基金项目试点,引导企业加强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省重点实验室,破解关键科学问题;依托吉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56.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定关于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优化科技企业融资环境;推动国家技术转移东北中心(吉林省科技大市场)建设,建立吉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同体,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链条和快速通道,促进一批科技成果通过技术市场交易实现转化,发挥技术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高校院所、金融机构和科技型企业有效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57.建立应对重大公共事件科研体系。将公共安全领域重大突发事件和危险源快速识别、智能感知、影响评价与监测预警技术和产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疫情传播与风险预测、应急防控与安全保障技术和产品等研究方向列入到各部门年度科技计划,做好科研储备。58.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营造科技创新发展良好环境;开展政策宣讲培训,促进赋予科技人员更大自主权等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探索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制定支持科研人才创新创业政策,打破兼职创新、在职创业限制,进一步提高科研人才待遇水平。59.加强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协同。梳理排查现行产业政策,对与普惠型和功能性要求不符的,逐步进行调整完善、清理废除;严格审查政府拟制定出台的产业政策,有碍公平竞争,不利于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的,限制出台或退回完善后再出台。60.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建立吉林省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省级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引导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资源更好地向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流动。61.化解过剩产能。探索建立更多发挥价格、税收等市场机制作用,调整产能过剩矛盾的体制机制,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制定配套政策,鼓励引导行业间、企业间通过市场化兼并重组、转型升级化解过剩产能;做好煤电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组织相关发电企业开展关停工作。62.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长春吉林一体化协同发展、长春四平一体化协同发展,加快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打造吉林中部城市群;以推动哈长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建设哈长城市群;落实与京、沪、渝、苏、蜀等地战略合作协议,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强与“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合作。63.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力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长吉接合片区建设,抓好农业特区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金融改革等十大工程建设,着力探索农业大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模式;规范推进省级特色产业小镇创建工作,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完善管理机制;持续开展扩权强县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动梅河口市、公主岭市、大安市、敦化市等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引领全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64.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再精简一批行政许可事项,取消、调整、下放一批省级行政职权事项;支持市(州)、县(市)结合实际向乡(镇)、街道下放一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建立登记注册、审批许可与事中事后监管有机衔接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升级完善我省“证照分离”信息推送平台;梳理“证照分离”改革后备案事项,及时纳入“多证合一”改革。65.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强化全流程线上审批和“不见面”审批;对在依法设立的开发区、新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区域,推进对压覆重要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事项进行区域评估;简化、整合项目报建手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承诺制改革。66.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依托吉林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落实“一项一码”制度,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和事中事后监管。67.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全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拓展网上办事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建立吉林省市场主体e窗通系统。【下接: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意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