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延吉市精心组织社会各方面资源,开展了全国科普日暨科普月、“科技之冬”“科技馆进校园”等活动,努力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提高公众科技素养。


  应急科普多引导 科学素质纳入规划


  在延吉市,市委宣传部、科协、应急局、各镇和街道等部门联合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科普宣教工作机制,依托“科普中国”等平台,发动广大科技志愿者、基层“三长”、科普中国信息员,利用科普中国 APP、科协微信群、自有微信公众号推送科学防控、辟谣等科普知识。科普大屏循环播放“科学辟谣”等科普内容;及时更换科普 e 站、科普画廊科普挂图 80 余张;全市发放市科协印制的 5000 册科普知识手册及 12 箱科普宣传矿泉水……通过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推送权威知识。


  延吉市还出台了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将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到延吉市“十四五”规划、精神文明工作要点、文明城市创建等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当中,并建立科普工作协调机制,主要负责人听取科普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科普活动下基层 科普水平显著提高


  延吉市把延边州城市展示中心大楼三楼作为延吉市科技馆场馆,面积达 3600 平方米,至此,延吉市科技馆科普场馆空白的问题迎刃而解。此外,还利用各村、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结合科普 e 站建设,利用上级专项资金和自筹资金建设社区科普 e 站、社区科普活动室 24 个,农村科普 e 站4 个,校园科普 e 站 4 个;为 17 个社区和 2 所小学开通了“科普中国”互动点播频道业务,为各活动站配备LED 科普大屏、投影仪、电视、电脑、科普画廊等科普设备、设施和科普图书、科普宣传册、科普纪念品等宣传材料,多渠道开展科普活动。


  通过完善科普体系建设,目前,延吉农村以发展精品农业、品牌农业和生态效益型农业为重点;社区以防灾减灾、健康养生、安全知识为重点;学校以网上科技实验、科技比赛和青少年心理辅导等为重点,全市科普宣传面进一步拓宽,科普效果显著提高。


  社会资源总动员 科普联动点面开花


  延吉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成为科普志愿者、传播者,广泛动员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机制成员单位及社会资源参与科普活动,推动全市科普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全国科普日期间,市科协与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市教育局等多部门联合开展“全国科普日在线科普答题活动”,邀请专家确定题库,在“延吉融媒”APP线上开展答题活动。同时,大力推广科普中国 APP,活动期间新增注册人数千余人。


  延吉市农业农村局每年根据市科协“科技之冬”活动方案制定详细的“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组织农业专家采用“线上 + 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系统讲座与互动交流,向农民传授农业生产知识,不断提高农民的绿色发展理念;教育局与市科协联合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科技艺术大赛、机器人大赛、科技创新大赛等竞赛活动,同时结合全国科普日、科技周重大活动组织开展了青少年科技节、青少年科技教育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应急局与市科协合作以“全国防灾减灾日”等活动平台,在全市各街道社区开展了“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


  延吉市还鼓励社会资源兴办科普事业。命名“延吉爱尔汇锋眼科医院”为“延吉市科普教育基地”,成立延吉市眼健康科普协会,大力开展眼健康科普讲座、校园眼健康检查、城镇及农村眼健康义诊等活动;延边极客晨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为中小学生提供人工智能、编程、竞赛平台,为青少年儿童提供学习、探索科学的机会。


 


科普工作多特色 形成良好品牌效应


  多年来,延吉市发挥科技馆在青少年科普教育中的作用,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逐步形成了“青少年科学节”“大手拉小手”等良好活动品牌,同时通过机器人、人工智能、4D 空间结构等独具特色的科学体验式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通过创新青少年科普活动,延吉市科技馆先后获得全国“科技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活动二等奖、优秀奖,国家、省科普教育基地,省级和州级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2021 年 7 月,延吉市科协结合工作实际,发挥州府优势,由市科协、市教育局、延边大学理学院协商达成协议,签订《共建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书,联合开展“助力‘双减’科普进校园”活动,合力推进青少年科普成效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