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12 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在会后的“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中,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介绍,2022 年宏观经济总体稳定,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彰显了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为今年乃至今后的经济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判断宏观经济运行,一般是从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这四个方面来衡量。2022 年,我们实现了3%的 GDP 增长,GDP 总量达到了 121 万亿元,人均 GDP达 1.27 万美元。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去年全年 CPI 仅上涨2%,保持温和上涨,和其他国家通胀形成鲜明对比。在就业方面,城镇调查失业率各月有所波动,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 5.5%。国际收支保持总体平衡,特别是人民币汇率在全球主要货币中表现相对稳健,外汇储备仍然保持在 3 万亿美元以上。”康义表示,成绩来之不易,去年我国 3%的经济增长也高于美国的 2.1%,日本的 1.0%,德国的 1.8%。此外,我国物价保持稳定“,中国价稳”与“世界通胀”形成鲜明对比。这些成绩反映出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


2023 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我国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5%左右。


“我对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 5%左右的增长预期目标充满信心。”康义说,信心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经济发展基本面的判断,二是对今年两个多月以来经济运行基本态势的观察。从中长期来看,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明显,有充足的劳动力供应,有很好的生产要素条件,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国际国内很多专家学者、研究机构都在研究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对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测算基本都在 5%至 6%之间。随着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我国经济增长有望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康义说。


康义表示,从今年前两个月情况看,一是市场预期正在改善。3 月 1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 PMI 相关指标,其中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 52.6%,创 130 个月的新高,这表明市场主体对未来的预期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一些国际组织和机构也调高了我国经济增速预期目标。从世界经济情况来看,2 月份以来,因为中国的复苏,很多国际组织对世界经济的看法也变得不那么悲观,也都调高了2023 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二是先行指标出现好转势头。比如铁路货运量、发电量、人民币贷款余额都平稳增长。三是经济运行向好因素增多,包括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业生产指数等等。


康义表示,2023 年,有信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 5%左右的全年预期增长目标。但是中国经济仍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国际上不确定性也很多,发展环境非常复杂,国内经济运行中本身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经营主体、企业经营存在一些困难,人民群众就业、收入增长也还面临不少困难,部分领域还存在一些风险隐患。所以接下来,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