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报告,记录进程,谋定未来。每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都备受关注。
过去一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现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国发展取得来之极为不易的新成就,增强了全国人民的信心。
细读政府工作报告,一段段表述、一项项内容,都能在吉林全面振兴的火热实践中听到响亮回音———
同频共振,谱写高质量发展壮丽画卷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 121 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 5.2%,十年增加近 70 万亿元、年均增长 6.2%,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中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之路,吉林如何走?
答案是,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
吉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扛起时代赋予的重大职责使命,白山松水间,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正引领全省人民向着吉林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勇毅前行。
吉林省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百千万”产业培育工程,围绕产业发展谋项目、引项目、建项目,一批有重大牵引作用的项目落户吉林开工建设。去年,实施5000 万元以上项目 2899 个,同比增加 387 个;全省项目投资(不含房地产)增长 16.4%,其中 5000 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增长 19.1%;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吉化 120 万吨乙烯转型升级、“陆上风光三峡”“山水蓄能三峡”等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全力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一汽省属口径整车产量达到 215.6 万辆,实现产值 3900 亿元左右,红旗汽车产量 30 万辆;全力打造冰雪避暑双品牌,冰雪产业强势发展,冰雪旅游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长白山、查干湖等生态旅游发展势头强劲……这些重大产业和项目,成为挺起吉林全面振兴的“脊梁”。
孜孜不倦,喜获科技创新累累硕果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紧紧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有效应对外部打压遏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春意萌动的吉林大地,2400 万吉林人民正满怀激情,用创新点亮前行路。
新建 3 家全国重点实验室、2 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6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参加第一批重组;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功获批并启动建设;吉林省、长春市两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成运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双千工程”,推动1205 项成果在本地转化;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 1804户,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 3112 户……过去一年,吉林省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引领,16 个方面 180 项重点任务扎实推进,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创新的力量浇灌出吉林全面振兴的满庭芬芳。
上下齐心,在农业强国战略中走在前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持续抓紧抓好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新时代新征程,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奋进方向,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加快转变,广袤乡村展现欣欣向荣新气象,亿万农民满怀信心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始终不懈地把 14 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吉林,国之粮仓。
作为产粮大省,吉林省坚决扛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吉林“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的重任,去年粮食产量达到816.16 亿斤,比上一年增产 8.32 亿斤,居全国第五位,净调出量稳居全国第二位,粮食单产居全国 13 个粮食主产省第一位;黑土地保护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保护性耕作面积3283 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 550 万亩,盐碱地治理探索出吉林路径;“十大产业集群”实现恢复性增长,建设重点项目 100 个,完成投资 124 亿元;“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势头强劲,实施产业化项目 209 个,完成投资141.89 亿元,按行业统计总量发展到 670 万头,同比增长15.4%,全产业链产值达到 2000 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415 元;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投入衔接资金 38.5亿元,实施项目 2000 个,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乡村建设“1+16”方案落地落细,累计创建“千村示范”村2051 个,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启动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农村“三变”改革全面推进,46%的村开展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占比达到 8.2%;开展五星级乡村党组织创建,广泛推广文明积分、道德银行等乡村治理模式,农村社会祥和安宁……率先在全国建设农业强省,吉林省努力在建设农业强国战略全局中走在前、开新路、作示范。
绿色为底,同绘美丽中国五彩斑斓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8.1%、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14.1%。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 27.5%,重污染 天 数 下降 超 过五 成 ,全 国 地表 水 优 良 水 体比 例 由67.9%上升到 87.9%。设立首批国家公园,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 9000 多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直面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厚重书写“绿色答卷”。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人类文明永续进步贡献中国方案。
行走在吉林大地,抬眼望,一幅幅绝佳的生态画卷入眼入心。作为生态大省,吉林省是国内为数不多拥有绿水青山、冰天雪地两座“金山银山”的省份。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吉林省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需要的攻坚期。2022 年,全省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地级以上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 93.4%,居全国第九位,PM2.5 平均浓度 25 微克每立方米;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 81.8%,同比上升 4.3 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占比达 78%,同比提高 13.6 个百分点;长春市、吉林市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在 5个县(市)和国有森工企业开展首批林业碳汇试点;西部河湖连通主体工程全面完成,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扎实推进,新建及改善提升绿水长廊 1177.8 公里,造林绿化221.4 万亩;国家级园林城市达到 15 个;建设百姓身边“口袋公园”“小微绿地”379 处;支持白山市建设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抚松县、敦化市被授予国家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辉南县入选国家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吉林、美丽吉林,正在向全国、全世界展示一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名片。
交相辉映,奏响幸福生活华美乐章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2.1%。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 13.5 年提高到 14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 1.4 亿、覆盖 10.5 亿人,基本医保水平稳步提高。多年累计改造棚户区住房 4200 多万套,上亿人出棚进楼、实现安居。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民生改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国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翻看吉林省“民生账单”,数不清的暖心变化记录着百姓不断提升的获得感,见证着百姓持续上涨的幸福指数———城镇新增就业 25.17 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299.73 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 610 元;大力实施幸福养老工程,建设 55 个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8 个社区老年食堂试点,为 5600 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为13.62 万名有康复需求的持证残疾人和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基本服务;为 2.12 万人(次)有需求的残疾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帮助 2795 名困难家庭考生圆梦大学;异地就医跨省门诊慢特病实现直接结算;新改建农村公路 3252 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 2527 公里,改造农村危桥 306 座;完成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线路 408 条;新增 34.74 万农村集中供水人口,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97.8%;开工改造棚户区 2.15万套、城镇老旧小区 1159 个,改造农村危房 4248 户;创作推出《人世间》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荣获国家级奖项;开展全省性群众文化活动 3000 余项,惠民 1300 万人(次)……忠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这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格外厚重,吉林正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美好的幸福生活。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精彩的华章总是在接续奋斗中书写。继续发挥优势、激发强劲势能,昨日的吉林,交上优异答卷。实干担当、砥砺奋进,今天的吉林,已经开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