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近日举办的吉米金穗“五大经典”领航行动评选中,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林秀云凭借深厚的科研积淀与丰硕成果,当选“吉林大米十大制米工匠”。这位扎根水稻育种领域三十余载的科研工作者,用一粒粒饱满的稻种诠释着“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让吉林大米的醇香飘向更广阔的天地。
三十载育种路:在实验室与田间的坚守
1986年,林秀云从吉林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与水稻育种结下不解之缘。1997年调入吉林省农科院水稻所后,她愈发意识到知识储备的重要性,开启了边工作边攻读硕博学位的历程。“水稻育种是慢功夫,一个新品种从培育到推广,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剑。”林秀云坦言,年复一年的杂交组合配制、低世代育种材料选拔、高世代材料鉴定,考验的不仅是专业能力,更是持之以恒的坚守。
2005年,林秀云带领生物技术育种团队,创新采用“不饱和回交与定向选择相结合”的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吉粳809、吉粳811、吉粳351、吉粳575等多个优质水稻品种。这项技术通过独特的分离群体构建方式,保留一定籼稻成分以提升产量,同时保留大量粳稻背景,解决了籼粳杂交后代育性差、抗冷性弱等难题。
其中,吉粳809堪称技术突破的典范。其稻瘟病抗性比传统品种吉粳88提升了4个等级,区域试验中增产点比率达100%,百亩连片实测亩产达795.3公斤。更难得的是,它的整精米率显著高于普通品种,让农民每斤稻谷能多卖0.05-0.1元。“看到农民丰收时的笑容,所有的熬夜、蹲田都值了。”谈及成果,林秀云的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
从实验室到田间:让好种子结出致富穗
科研的最终价值在于应用,如何让新品种走出实验室,在田间地头生根结果?林秀云探索出“示范基地+全链条服务”的转化路径——在水稻主产区建立示范基地,组织育种家、农技专家、营销人员等专业团队献计献策,邀请种粮大户、合作社成员、种子企业代表参加现场培训与观摩会,“我们不仅要给农民好种子,更要教会他们种出好水稻。”她解释道。
这种模式让科研成果快速落地。吉粳351适合直播稻种植,节省劳动力成本;吉粳575凭借优良食味,斩获吉林省第十届优质食味水稻鉴评会金奖和中日优质食味米鉴评会“最优秀奖”。截至目前,这些品种已累计推广近千万亩,通过与亨达种业、益德堂等企业合作,真正实现了让科研服务于产业。
林秀云深知,从科研成果到市场产品,需经历品种创新、种植、加工、品牌营销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她举例说,吉粳809的推广就联动了加工企业,其高整精米率大幅提高了加工企业效益,形成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格局。
工匠荣誉背后:科研与使命的共振
此次入选“吉林大米十大制米工匠”,林秀云认为科研成果在评选中占比达70%。“这份荣誉是对团队工作的肯定,更是鞭策。”她强调,育种科研既要扎根土地,又要仰望星空。多年来,她带领团队承担9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10余篇,用数据诠释着科研人的严谨。
结合此次吉米金穗“五大经典”领航行动对吉林大米产业的推动作用,林秀云提出:“科研要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让育种目标紧扣市场脉搏。”她以吉粳575为例,其培育正是瞄准高端食味米市场,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精准调控直链淀粉含量,最终赢得市场认可。
面向未来,林秀云团队正聚焦吉林省软米品种市场,配制大量软米杂交组合。“希望培育出口感更好、产量更高的新品种,填补产业空白。”此外,林秀云还有更长远的愿景:“让吉林大米不仅香飘全国,更能走向世界。”
从实验室的精密试验到田间的风吹日晒,林秀云用三十余年的坚守诠释着“制米工匠”的初心。在她看来,每一粒稻谷都是科技与匠心的结晶。正如她常对团队说的:“我们育的是种子,更是希望。”这份坚守,正在让吉林大米的品质传奇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