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平玉米凭借卓越品质与产业实力,从全省多个候选品牌中脱颖而出,荣膺“吉林鲜食玉米五大地理标志品牌”。这一殊荣的背后,是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顶层设计与统筹推动的深度赋能。
今年以来,吉林省首次构建“区域公用品牌+地理标志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四位一体体系,为地方特色农产品铺就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快车道。针对鲜食玉米,不仅推出“一带金黄、天赐之礼,吉林鲜食玉米在这等你”主题宣传,更通过分级分类、创新“产区直通社区+高端商超”模式,让优质产品精准对接终端消费群体。这种省级层面的品牌战略、渠道搭建与标准制定,为四平玉米等地理标志产品提供了从“好品质”到“好口碑”再到“好价钱”的完整路径。
黄金产地,孕育非凡品质
北纬43度黄金玉米带的核心区,赋予了四平玉米得天独厚的生长基础。这里的黑钙土肥沃得“插根筷子都能发芽”,是“耕地中的大熊猫”般的珍稀存在,而“4+X”梨树模式升级版更让这片沃土持续焕发生机,保证了“玉米主食化”优质绿色玉米的持续供给。
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优质玉米之都”,四平坐拥全国最大的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这里的生态资源优势,造就了鲜食玉米“香、甜、软、糯、嫩”的非凡特质——色泽晶莹剔透,原味清香沁脾,甜糯适口,每100克含有的膳食纤维是大米的11倍,黄糯、白糯香气较普通糯玉米提升22%,水果玉米甜度超出普通玉米17%,从土壤到籽粒,每一寸都彰显着无可替代的顶级品质。
科技赋能,驱动产业跃升
科技创新正为四平玉米产业注入澎湃动能,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从种源突破到产品升级,再到加工革新,全链条的技术赋能让产业实力持续跃升。
在种源端,本土种业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等“智囊团”深度联动,联合培育出“绿育619”“富民105”等国内领先品种,为产业筑牢品质根基。以此为起点,良品研发打开新空间——功能性玉米技术实现突破,葡聚糖、富硒等系列产品填补国内空白,50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动玉米从工业原料蝶变为600余款精细食品,完成从“粗粮”到“珍馐”的华丽转身。
针对加工环节的“卡脖子”问题,四平市加快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专项研发的“气吹扒皮机”有效避免玉米损伤,玉米饺子粉生产设备与鲜食玉米加工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让产业链条更加顺畅高效。
科技的乘数效应已然显现:晟然食品借技术升级,产能从6000万穗跃升至1.5亿穗;2024年,鲜食玉米加工量同比增长30.6%,产值增幅达79.2%。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生产线到餐桌,科技创新化作产业实力,让四平玉米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步履铿锵。
擘画蓝图,引领产业风潮
立足黄金产地的天赋与科技赋能的底气,四平玉米正以“六化”(即:种植区域化、品种专用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加工系列化、产品优质化)体系为笔,在产业升级的画卷上勾勒出引领未来的蓝图。
从百万亩标准化原料基地的规模化布局,到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并行的标准化建设,从破解“有产量无品牌、有品质无溢价”困局的品牌化跃迁,到“政、产、学、研”联动的品质化深耕,再到溯源化体系建设与健康干预媒介的功能化转型,四平以系统性思维构建起鲜食玉米产业的升级路径,为全国粮食主产区转型升级提供着可复制的“四平模式”。
据四平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二级调研员张铁钢介绍,近年来,市粮储局扶优做强粮企,12家骨干企业+86家联盟企业协同发力,拧成一股绳,做“产品”、创“品牌”、扩“渠道”、控“质量”、严“标准”。目前,四平鲜食玉米已销往全国30个省(市),出口到韩国,成功开拓国际市场。特级鲜食玉米在价格上能多卖三成,带动8万户农户增收。
四平市不仅有功能玉米研发的前沿探索,更有玉米主题街区的烟火气——从创新产品的技术突破,到“SuperFood”产业标杆的打造,四平正推动玉米从餐桌主食向健康载体跨越。
同时,为了有效提升产业链韧性,四平市在国家品牌创建行动的引领下,在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指导下,通过宣传推介、参与展销活动等形式,加快品牌“走出去”步伐,并与金沙河、十月稻田、中粮等头部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进一步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四平从产粮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当前,这片黑土地上的金色产业,已然成为引领中国玉米价值革命的黄金名片,在大健康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