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提高育种效率,推动良种应用,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良种的选育和应用,鲜食玉米的口感不断优化,广受市场青睐,成为百姓餐桌的新宠。王薪淇就是这样一位专业从事玉米良种选育工作的科技工作者。



  2019年,王薪淇入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正式成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多年来,他深耕专特用玉米育种研究,在鲜食玉米、青贮玉米、爆裂玉米等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为产业赋能的同时,有效促进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受父亲的影响和鼓励,王薪淇选择了“天下之本,务莫大焉”的农学专业,本科就读于吉林农业大学,2018年取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吉林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实习,次年正式入职,从事专特用玉米的育种研究工作。
  凭借一股韧劲和对科研的执着追求,王薪淇开启了育种技术创新与品种选育研究。他的研发方向包括鲜食玉米、青贮玉米、爆裂玉米等,从口感、商品性、农艺表现、抗性等多个方向,同步推进选育工作,完成对一粒种子的组配与优化。
  在王薪淇所在的实验室里,各类的玉米种子是这里最醒目的“装饰”。“甜玉米种子里面由于没有淀粉,水分蒸发后看起来是皱缩的;糯玉米种子腊质化程度比较高,呈不透明状;这种带黑点的糯玉米自交系是玉米单倍体育种时用到的一种特殊种质……”谈及品种分类,王薪淇侃侃而谈。
  王薪淇说,2019年,吉林省鲜食玉米育种处于落后水平,种质资源匮乏,优良品种研发阻碍重重。为此,所里积极开展对外合作,通过“外引内育”,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快速选育出一批“吉农糯系列”种质资源。
  这个过程说起来容易,实则并不简单。王薪淇介绍,在玉米育种领域,有一种技术叫‘单倍体育种技术’,在常规玉米(籽粒玉米)已经应用得十分成熟,但在鲜食玉米中效果并不理想,受限于频繁出现的显色弱化现象,鲜食玉米单倍体育种难以规模化开展。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团队基于传统方法,创新采用“二重诱导技术”,短时间内选育到一个鲜食玉米专用单倍体诱导系,有效解决了显色弱化的问题,为后续的鲜食玉米单倍体育种奠定了基础。目前,该项研究成果已经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科研成果一定要走出实验室,才能真正实现价值。”这是王薪淇一直坚持的信条。2022年,他研发的鲜食玉米品种“吉农糯9”率先在敦化的一家鲜食玉米生产企业规模化种植,与种子配套的还有王薪淇的技术跟踪服务。在科学的指导下,该企业实现了产品产量和生产效益双提升。目前,该品种正在全省多家企业推广应用。
  自2019年以来,王薪淇围绕玉米育种技术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审定品种7个。其中吉饲18是2024年度国家东华北区域唯一晋级青贮玉米品种,预计将对我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发挥重要作用。2021年,他入选吉林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被托举人。
  关于种植鲜食玉米的好处,王薪淇总是娓娓道来。“它具有多重食物属性,是粗粮主食化的代表农产品,更关键的是,发展鲜食玉米产业能提高企业和农民收入,创造农村就业机会,农民种植一公顷鲜食玉米比常规玉米能多收入3000元左右。”
  王薪淇对吉林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充满信心。“鲜食玉米产业是朝阳产业。未来,我们将重点开展高附加值功能型新品种选育工作,比如高叶酸、高花青素、高维生素E、高锌等鲜食玉米品种,通过应用不同类型的优质新品种,助力省内鲜食企业走差异化市场路线,突破产品‘同质化’现状,向中高端、品牌化发展,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