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类科幻影视剧与游戏作品中出现的科幻装备道具,对于世界观的展示、角色的塑造与剧情的推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梳理各种影视剧、游戏中出现过的科幻元素,总结科幻元素的展现形式,并发掘无意识设计与科幻道具设计之间的联系,以期对科幻概念设计设定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科幻设计;无意识设计;科幻道具;外观设计
一、科幻定义
(一)科幻的定义。科学幻想简称科幻,狭义上的解释是利用幻想艺术的形式,表现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的影响。最广义的一种认为是只要含有超现实因素,便可算作科幻作品。
(二)科幻技术背景设定。对装备的外观进行归纳总结之前,首先要进行世界观背景的考察,设计出的道具需要拥有世界观下的科技水平支持;道具外观需要能够融入世界观之中,且只要其“看起来可行”即可[1]。
在游戏、影视剧作品的道具设计中,设计师无需过多考虑材料、能源方面的问题,只需着重于外观方面,使道具“看起来具有可行性”是所需的最终结果。设计师的工作是通过组织优化设计语言和元素,将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虚构设计变得和谐、具有美感。例如大剑、大锤等大型武器是影视剧中的常客,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使用,但其夸张炫酷的外观满足了观众对游戏风格、影视剧风格的期待,能够完善地融入游戏中,并且其外观造型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震撼,至于其是否完全科学合理、能否在现实中或者未来生产并不重要。
二、科幻源动力
一般的科幻设计均使用以下为设计核心点来设计道具,在此总结了各设计所需展现的表现元素。并通过多个例子展示了科幻设计与无意识设计之间的联系。
(一)电磁武器
1.定义。我国目前的电磁技术在马伟明院士团队的研究下,已取得国际领先优势,而在科幻作品中,电磁炮也十分常见。通过对电磁炮原理的查询可知[2],电磁炮相比于传统火炮初速高、威力大、射程远,由于其可通过电脑持续精控弹药的初速、威力和射程,因此十分适合使用对于过载有严苛要求的制导弹药。此外,电磁炮技术还具有安全性高、后勤负担低等优点。因此,其广泛取代传统的火药武器是必然的历史趋势。
2.设计表现。一般来说,电磁炮所需的加速轨道是必须展现的元素。首先将加速轨道展现出来,再进行电能汇聚,观众们立刻就能明白这是电磁武器。现有影视剧作品和游戏中,电磁武器均使用了明显的加速轨道来表现其作用。而现实中的电磁炮在外观上与传统舰炮无明显区别,且无法在开火时展现出“电磁”这一属性。这对观众来说是无法第一时间理解其原理并感受到科幻感的,因此,除电磁炮的炮塔外形外,加速轨道是设计的重点。需使用几何切造与曲面造型设计,并利用科幻风的配色,设计出符合观众期待的科幻电磁炮。以上设计在第三节“道具设计的科幻元素外观”中已作细致分析。
(二)人工智能[3]
1.定义。泛指高智能机器,机器产生了和人类相似的思想感情,同时能以机器的身躯完成许多人类无法做到的事情,比如全肢体强化等。常表现为搭载了高科技火力的人形机器人,同时力量、速度、灵活性等相对于人类都有较大提升,或直接表现为碾压状态。
2.设计表现。人工智能设计一般就是机器人设计,大多以仿生设计为主,再辅以其他设计要素进行设计,表现形式常为机械动物、机器人,赋予其相对明显的动力核心,以及在身体各处搭载各类科幻武器,来表现科幻感。具体设计可大量参考《地平线》游戏,其独树一帜的机械生物世界观十分吸引眼球。
(三)能量武器
1.定义。指的是无实体弹药武器,其可将能量本身作为攻击载体进行攻击,包括激光武器、射线武器、粒子束武器、声呐武器等。激光射线武器通常表现为一道光,可造成高穿透伤害。而声呐武器除了有破坏状态的能力外,由于音乐能使人放松,因此声呐武器也可以有恢复、辅助的能力。
2.设计表现。由于激光十分明显的光束攻击方式与电磁炮不同,使得其外观设计不需要特殊外观的思维引导,常规的枪形、炮形即可,当其开火的一瞬间,观众就能立刻明白这是激光武器。因此,现有枪械微调一下外观、配色之后,就可以变为激光武器。
声呐武器由于其不可见的攻击方式,需要在外观上表现出特点,因此声呐武器常以大众所接受理解的“扩音喇叭”的外观为基础,进行拓展设计。例如无敌浩克(绿巨人)中出现的声波攻击战车,守望先锋中卢西奥使用的喇叭外形的声呐武器。
(四)引力装置
1.定义。掌控重力、引力的装备道具,通常可表现为浮空,不进行接触也可移动物体等,与“念力”的部分展现形式类似。
2.设计表现。由于引力武器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人类目前除了使用离心机模拟无重力情况外,也无任何其他方法掌控引力,因此在引力武器、引力装备上并没有科学的外形参考。但由于大众所熟知的具有最强引力的事物是黑洞,因此不少游戏中会使用“黑洞”“虚无”的外观来作为引力道具的核心要素进行设计。除此之外,在武器、装备上有漂浮物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个装备是可以控制引力的。
最早应用于游戏中的应是“半条命”系列中的“重力枪”,其可造成强大的拉扯力与斥力,以此造成伤害。
(五)核动力能源
1.定义。强大的纯净能量,一般通过可控核聚变来获得能量;小型化、高能武器基本都以小型核动力装置作为能源。各种单兵武器都可以安装,一般情况下,是硬科幻中各类高能源需求装备的基层科技掌控,以此给各类高能武器提供强劲澎湃的能量来源。
2.设计表现。由于核弹爆炸会产生巨大的光,以及太阳就是不断地在进行核聚变以进行发光发热,因此在各类科幻作品中,几乎都会使用发光的“反应炉”作为核心表现形式,并且一般会使用圆形作为外观框定。发光且圆的事物,观众立刻就能联想到太阳,并很容易在此基础上延伸而想到“无限的能量,”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展现出核反应堆的特点。钢铁侠装甲的胸口发光就是小型聚变反应堆。
(六)神秘力量、超自然力量
1.定义。科技感本身代表的就是人们对未知科技的想象和憧憬,那么,神秘力量经过视觉包装、科技暗示后,也能达到展示科技感的作用。灵能、心灵力量、念力、原力等是神秘力量的主力。在各类电影、游戏、小说中,这些超自然力量的共同之处表现为“不可见、浮空、能量”。
2.设计表现。除生物自身控制超自然能量外,一般也会有一些“魔幻”装置来辅助控制或加强、削弱超自然力量的作用,这样的装置一般要以超自然力量的表现形式来进行分析设计。例如在电影《X战警》中,X博士有心灵通讯甚至心灵控制的能力,“心灵控制”实际控制的是思想,而思想所存在的地方是大脑。因此在该片中,万磁王为了防止X教授的心灵控制,打造了一个头盔。头盔在人们传统的思维认知中,是可以保护头部、防止外物打击的,其使用头盔作为削弱心灵控制的力量,完全可以得到观众的认同。
(七)小结无论是科幻道具还是“魔幻”道具,在进行虚构设计时需要多利用“无意识设计”“潜意识设计”的思维方法,将虚构的科幻设计与现有的、已在人们头脑中有了深刻印象的物品联系,之后再进行“科幻化”的外观优化,设计出符合观众认知的科幻道具。
三、道具设计中的科幻元素外观
(一)仿生设计
自然界的生物历经千百万年的自然进化与自然淘汰,证明了其生物结构、繁衍技能的有效性。在古代,人们就从生物中得到了许多设计启发,比如达芬奇设计的飞行器,近代的发明家也希望参考鸟类扇动翅膀飞行从而设计飞行器,因此仿生设计本身就是一种“高科技”的体现,由仿生深度和需求的不同,分为外形、功能、结构、肌理、色彩、意向仿生设计[4]。
任何生物都可作为仿生设计的参考物,而且这种仿生不仅能在外形上体现,还能在功能上体现,例如现实中对于蝙蝠的研究,完成了声呐雷达系统的发明;对于萤火虫发光的研究,发明创造了几乎只发光不发热的冷光灯。甚至在细胞层面,也可以进行仿生设计,例如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彼得·阿格雷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细胞水通道高清立体照片后,科学家们参考这种水通道的结构,研制出了一种“水通道”滤水设备,可以完美地得到洁净的水。因此,可以从方方面面进行仿生原型的探索。
(二)几何切造与曲面造型设计
自然界没有绝对的直线以及各种完美几何造型,几何造型是人类工业技术的象征,比起优美的曲线,冰冷的直线、平整的表面、冷酷的倒角,这些几何切割造型更加能表现出人类工业水平的发达。
另一角度的造型设计上大量采用了有机曲面,因为连续平滑的有机曲面代表着未来人们对生产工艺手法、材质强度、形态把握的信心[5]。且部分合适的曲线造型相比于直线造型,有更强的结构强度。
(三)科幻配色
赛博朋克风格的科幻作品,常使用高饱和、复杂、绚丽的配色模式。常见的科幻作品以及场景,则大量使用黑白灰为基底,同时配以一个主色调和一个辅色调。最常见的就是蓝配黄,这是最经典的科幻配色。因为蓝色在色彩心理学中代表着深邃、冷静,且实验证明,相对于其他色彩,蓝色的确有让人冷静的能力[6],而高科技的社会,必然是理性的社会。同时,蓝色往往代表了人造能量也就是电能,因此使用蓝色作为主色调是科幻作品中场景设计的常见用法。而黄色作为蓝色的互补色,蓝黄组合能够产生出众的视觉效果,因此辅色调较多使用黄色。
结束语
由于科幻作品中科学原理的“猜想性”,科幻设计中的“高科技”感主要在表现形式、外观上体现,因此在科幻作品中,道具的造型设计十分重要。而通过对科幻设计核心的总结,可知设计着力点应在于能源的开发、其他力的利用、造型设计、配色方式上。并根据世界观背景的不同,着重设计来突出其中几点。
参考文献:[1]刘少博,刘永翔.神兵玄奇———游戏领域中的武器道具设定探究[J].设计,2015(16):130-131.[2]李军,严萍,袁伟群.电磁轨道炮发射技术的发展与现状[J].高电压技术,2014,40(04):1052-1064.[3]吴汉东.人工智能时代的制度安排与法律规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7,35(05):128-136.[4]罗仕鉴,张宇飞,边泽,单萍.产品外形仿生设计研究现状与进展[J].机械工程学报,2018,54(21):138-155.[5]王剑范,干静,陈鸿益,李璠,罗建军.基于科幻片的科研设备形象设计方法研究[J].机械,2016,43(12):39-45.[6]朱慧,张宇东.基于实验心理学的色彩心理探究[J].中国包装工业,2008(07):48-51.